香果樹
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 Oliv.
茜草科 Rubiaceae 香果樹屬 Emmenopterys
形態(tài)特征:落葉大喬木;樹皮灰褐色,鱗片狀;小枝有皮孔。葉紙質或革質,闊橢圓形、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6-30cm,寬3.5-14.5cm,頂端短尖或驟然漸尖,基部短尖或闊楔形,全緣,上面無毛或疏被糙伏毛,下面較蒼白,被柔毛或僅沿脈上被柔毛,或無毛而脈腋內常有簇毛;側脈5-9對;葉柄長2-8cm,無毛或有柔毛。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;花芳香;萼管長約4mm,具變態(tài)的葉狀萼裂,匙狀卵形或廣橢圓形;花冠漏斗形,白色或黃色。蒴果長圓狀卵形或近紡錘形,長3-5cm?;ㄆ?/span>6-8月,果期8-11月。
識別要點:落葉喬木;葉對生;花具變態(tài)的葉狀萼裂片;蒴果近紡錘形。
分布與生境:產柴桑、廬山、濂溪、武寧、永修、修水、婺源、樂平、德興、廣豐、鉛山、玉山、貴溪、資溪、金 溪、黎川、宜黃、廣昌、銅鼓、靖安、宜豐、蘆溪、井岡山、安福、永豐、遂川、石城、上猶、崇義、尋烏;全國產河南、陜西、甘肅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。生于海拔400-1600米處的山谷林中,喜濕潤而肥沃的土壤。
保護級別: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Ⅱ
受危因素:香果樹為中國特有單種屬、孑遺植物,雖然分布范圍很廣,但是多零星分布散生于生長,野外種子萌發(fā)能力低,天然更新能力差,加之其木材優(yōu)質、樹干通直野外采盜嚴重,其分布范圍與種群數量日益縮減,呈現瀕危狀態(tài)。
種群現狀:香果樹在江西南北山區(qū)都有分布,一般生于山谷林下、溪邊疏林和溝谷兩側山坡,對生長環(huán)境要求較為苛刻,最北廬山有分布,種群數量較多,在牯嶺街道上和小天池附件山坡上都能見其蹤跡,在仰天坪至碧云庵方向的落葉闊葉林中,分布著一小片及其稀少的古樹群落,生于海拔1100m的溝谷旁,胸徑在45-60cm;2017年贛南師范大學劉仁林教授在上猶五指峰鄉(xiāng)光姑山進行野生重點植物調查時,發(fā)現了1顆胸徑為1.0m,樹高23米,樹齡在200年左右的香果樹,是至今江西境內已知最大的一棵香果樹;而尋烏基隆嶂的香果樹是江西境內已知最南分布點,生于海拔800m的山谷常綠闊葉林內。
價值與用途:優(yōu)質用材;樹皮和根可入藥。